2014年5月17日至18日,由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主办,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承办,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、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、中国广告协会、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支持的“2014灵山公益慈善促进大会”在无锡灵山梵宫妙音堂举行。来自亚洲、欧洲、非洲、大洋洲四大洲共15个友好国家的政要,以及联合国有关驻华机构的代表、公益慈善组织代表、企业代表等各界代出席了此次会议。17日下午大会“宗教的公益关怀”分会上,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办公室主任正兴法师做《佛教慈善和谐人间——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二十年与爱同行》的主题发言。
《佛教慈善和谐人间——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二十年与爱同行》
作者:正兴法师
在我们近二十年的慈善经历当中,把慈善定位为:文化危机、精神危机、道德危机、心灵危机、环境危机和物质经济危机等,在面对这些危机时,佛教慈善有着诸多优势,利用佛教这一优势,会更好地服务社会,造福人群。
慈善是慈悲之善,是给人快乐和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。自古以来,人类就有仁爱思想和慈悲观,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积极和促进作用。
佛法以兴善止恶为其重任,《优婆塞戒经》云:“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”;佛门的慈善观是包括思想观念、道德情操、价值模式、理性信念等在内的统一整体,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,它的弘扬,会促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在道德生活中的觉醒,让社会每一位公民清醒的认识到,服务社会,造福人群是中华传统美德。
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于1994年11月份,在已故会长妙湛大和尚的慈悲感召下创立。本着佛陀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精神,我会同仁在现任会长圣辉大和尚的领导下,在南普陀寺方丈则悟大和尚的关心下,始终恪守佛教“慈悲济世”的宗旨,时刻铭记“勿忘世上苦人多”的警训,发扬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奉献精神,以“为政府分忧,为民众解难”为目的。办出了具有佛教特色的慈善机构,将满腔地热情服务于社会,服务于人群,积极开展赈灾救急、扶贫解困、助学助教、安老慰孤、义诊施药、资助病残、弘法利生等,造福社会、造福民众,为构建和谐社会、为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,献出我们的爱心。
(一)积极开展社会募捐工作
慈善资金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。二十年来,参与我会慈善捐款的民众与会员不断增加,捐赠善款逐年递增,受益人群范围不断扩大。我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慈善募捐,主要体现在:
1.广纳会员。我会目前拥有海内外会员6万余人。二十年来会员会费全部用来做慈善。
2.社会捐助。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度,不断创新募捐方式,我会特在本寺内设立慈善募捐处,为游客提供随喜做慈善功德的机会;此外为方便捐赠者,2009年我会还开通了网上银行捐款系统,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。
3.祈福消灾。拓展筹募的渠道,为会员举办祈福消灾法会。根据本寺旅游景点的优势,于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二十一举行为期51天的法会登记,这样方便了广大游客广种福田,法会收入用于慈善公益活动和补充本会的管理费用。祈愿法界众生共沾法雨,使共修者从法会熏修中升华人格,福慧双增,从而更坚定了自己从善行善的信念。
(二)关注民生,把握重点慈善项目,成绩斐然
慈善项目的数量和质量,慈善救助的力度和范围,是衡量慈善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。我会慈善项目注重惠及民生,实施的慈善项目以困难群众切实所需入手,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,精心确定救助项目和资金的投放,让百姓得到真实的受益,深得社会赞誉。
1、捐资助教,播种希望
“科教兴国”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,捐资助学是一项功在当代,利在秋千的伟业,也是我会慈善工作的重点。
挽救一个失学的孩子,就是播种一个希望——祖国的希望,也是佛教的希望。近几年,慈善会更是加大了对希望工程的投入。慈善会自创办以来,在助学助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作出巨大贡献。
2、赈灾救急,雪中送炭
娑婆世界充满了天灾人祸,因而观音菩萨以能寻声救苦而赢得万民的信仰。慈善会也是这样,常常现身于许多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济活动之中,为灾区捐款捐物,帮助他们重建家园。
3、改善设施,惠及民生
本着佛教慈悲平等的精神,慈善会在救济或资助时不分种族、地区、信仰和身份,一律平等对待,也不附带任何条件或宗教方面的要求。
1995年9月27日,厦门市一位叫陈国辉的年轻工人,患心脏病住进医院,因付不起医药费而危在旦夕。当慈善会为他付医药费时,因病人家属是基督教信仰者,不愿接受慈善会的捐赠。可慈善会的创办者妙湛老和尚却说,在他眼中没有宗教的分别,这是一个生命,他尊重生命。慈善会最后捐款4.8万元为陈国辉安装了一个进口永久性的心脏起搏器,令他转危为安。获得新生的陈国辉,向慈善会敬献了“捐赠扶助,功德无量”的锦旗。而且,在观音菩萨圣诞,他也来到庄严的殿堂,献上鲜花,一改基督教徒不进异教教堂、寺院的训诫,慈善会用佛教的大爱精神慈悲每一位众生。
4、医疗求助,寻声救苦
义诊施药是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。1994年,慈善会成立不久即设立专门的义诊院,并被列为慈善会下属的一个正式的常设机构,自1995年12月19日起开始义诊活动,为贫困市民免费治疗。该院成立以来,一直坚持农历初一、十五和佛教节日在寺院山门口开展义诊活动,并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养老院、孤儿院、残疾人和贫困边远地区义诊施药。
5、关爱弱势群体
孤老病残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,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。慈善会特别关心残疾人,我会工作人员二十年来无数次走到残疾人朋友中间,以慈悲的精神,关爱这些弱势群体。
6、二十年的爱心历程,我会为社会慈善事业做了大量工作,慈善会的法师和工作人员,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、村村寨寨,先后来到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甘肃、青海、重庆、西藏、新疆、内蒙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广西、广东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陕西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奉献爱心,慈善会二十年来共发放慈善款:7101万元。
(三)完善制度,规范管理,增强慈善公信度
慈善事业是一项阳光工程,社会公信力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线。应着力打造阳光慈善、透明慈善、提高社会公信力。我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,以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,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,对筹募、项目、财务等各项业务进行了系统的规范。坚持善款公开透明,用好用实,从而进一步提高慈善公信力。
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是佛教精神特色的写照,慈善事业正是把这种慈予乐、悲拔苦的精神化为实际行动。因此,我会根据寺院特殊性,以佛教特有的模式,将资助范围定为“立足本市本省,面向全国”。在资金的使用方面,我会十分珍惜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解囊,为了圆满每一份功德,真正做到管好财、理好财、用好财,我会加大了财务管理力度,年初进行财务预算,并专门设立了审计,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,力求每一分钱都落到实处,对每一项善款的用途、金额都进行详细的审核。此外,我会还通过南普陀寺慈善网站和《慈善》年刊将收支情况向会员和社会公布,以此增加财务透明度,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,原则上做到专款专用。
2006年9月,南普陀寺慈善会荣获福建省民政厅颁发的“八闽慈善奖”;2007年1月,在“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暨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颁奖大会”上,慈善会被授予“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”;2008年12月,福建省慈善总会召开表彰大会,本会获评“慈善先进单位”;2009年7月,在“中华慈善总会成立15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表彰大会”上,本会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“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奖”;2010年12月,本会荣获市慈善总会颁发的“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单位”奖,以及荣获福建省委统战部2011年颁发的“奉献奖”。
(四)交流合作,搭建慈善互助平台
随着本会慈善工作的不断发展,我会与各爱心机构、慈善组织积极沟通,真诚合作,汇集慈善资源,不断扩大救助平台,提高救助能力。一是我会与福建省慈善总会、厦门市慈善总会,都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。2009年至2012年,我会与福建省慈善总会合作35个慈善项目;与厦门市慈善总会合作32个慈善项目;这些活动不仅使各种慈善资源形成合力,扩大了救助平台,而且提升了慈善影响力,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。二是我会经常与中华慈善总会、福建省慈善总会、厦门市慈善总会、厦门市红十字会、云南省红十字会、广西红十字会、四川省红十字会、陕西省红十字会、河南省红十字会等爱心机构交流慈善、探讨管理方法。通过交流合作,使慈善事业的路子越走越宽。我会还经常协助国内各寺庙做慈善,掀起了寺庙做慈善事业的热潮。
(五)、佛教特色与感想,展望未来创和谐
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自成立以来,各部门负责人都是以法师为主,具有佛教特点和特色面向社会行善;慈善会对每位新加入慈善工作的人员,都要进行慈善素质培训,学习寺院和慈善会规章制度和有关慈善公益法规;二十年来,慈善会虽然以佛教形象,走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奉献爱心;但从不带宗教色彩行善,而是一直坚持佛教慈悲宗旨,寻声救苦,定向慈善,按照慈善会规定的慈善项目,确保资助者和被资助者相互尊重,使慈善项目健康有序地开展和落实。
佛教慈善最大的特点是独具信仰动力,与一般慈善不同,佛教有信仰理念支撑,深信因果,不求回报,不图名利,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众生疾苦,体现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济世精神,寻声救苦;佛教的这种慈悲奉献,就是把信仰的精神化作社会公信力的实践,慈悲济世,大爱无边。
回顾二十年来的慈善工作,我们欣喜的看到,本会在自身治理、慈善筹募、项目开展、慈善宣传,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,一是慈善网络还需要进一步扩展。二是加强募集慈善资金的力度。三是慈善宣传力度要加强。四是慈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。五是我们殷切希望国家的慈善立法和执行要健全和有力度,使捐助者和被资助者有安全感和透明度;让奉献爱心者快乐行善、让被资助者感受到慈悲的力量、爱的温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