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九溪学堂 > 佛教艺术 > 正文
佛教艺术

高僧大德:净土宗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

作者:佚名 来源:南岳佛教网 日期:2013/5/21 11:34:07 人气:2445 加入收藏 标签:

 

一千三百多年前,一位年轻的行脚僧人由四川经荆州而至南岳,于衡山中院通相律师处受具足戒,并随律师研习《四分律》。随后,他背上行囊又南下广州,谒见慧日法师学习净土宗教义并承继衣钵。唐玄宗天宝初年(742)前后,他再次回到南岳,于驾鹤峰下结茅为庵,是名“弥陀台”。此后逾六十年间驻锡南岳,弘传净土法门。这位行脚僧,即是被尊为净土宗三祖、南岳祝圣寺创立者的承远大师。

 

一、潜心参学终入门

 

承远大师(712-802),俗家位于汉州绵竹县(今四川绵竹市),是谢家子弟。年少时在乡校里曾苦读儒家典籍,饶是大师慧根独具、聪颖非凡,面对着这些书籍也只能是味同嚼蜡、徒叹奈何,他因此常常闷闷不乐、不得志趣。

某日,当地一信士以《尊胜真言》与他攀谈讨论,就这样不可思议地打开了他参学修行之门,将他引到了一条让他倍感亲切的庄严大道之上。与这位信士交流之后,他的内心一扫之前对儒家经学的种种烦闷,取而代之的是对佛教义理的亲切渴望。没有过多的牵绊,他由此断然弃家,踏上了修道弘法的漫漫路途。

起初师事蜀郡的唐禅师,之后又到资川(今四川资阳县)追随智诜公接受教诲。在唐禅师以及智诜公两处,大师都还是以白衣信士的身份参悟佛法、精研佛理。唐开元二十三年(735),24岁时离开了巴蜀,他发广大菩提心,前往荆州玉泉寺,在这座由智者大师奉诏建造的天台宗寺院中,谒见了惠真大师,剃发染衣,终于显露出了僧宝法相。唐开元二十六年(738),来到南岳衡山,从通相律师受戒,后来又在法证门下学习。

当时弘扬净土的慧日法师在广州游方传法,他得知消息,不远千里前去求法。慧日法师教他依《无量寿经》来修念佛三昧,树功德幢,以济群生。大师由此终于找到了修道的方向和旨趣,决意开始专修净业。

纵观承远大师的参学经历,他博闻多学,于各个时期分别接触到了佛教的各个宗派,表现出禅、天台、律、净土各宗融合的特点。这也充分显示了唐代中期佛教兴盛、各派纷呈的时代特征。

 

二、扎根南岳植净土

 

大师在慧日法师座下潜心研修净土妙门,经年累月,不论是在佛理教义方面,还是在修行实践方面都已经具备根基。慧日法师见他聪明通透还能坚持苦修,为了更好地弘法化人,便嘱咐其回到南岳另立山头,以度众生。

大师听从教导,拜别恩师之后,一路跋山涉水,又回到了突兀雄峻、烟云飞渡的南岳。他在南岳一处大岩石上以茅草树枝结屋而居,在屋内放置经像,将这处大岩石命名为“弥陀台”。

初回南岳的承远大师,就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,开始了他修行办道的艰辛历程。他一边坚持勤修般舟三昧,一边以极大的热情积极进行弘教扬法。在生活起居方面,他破衣蔽体,野果饱腹,有时甚至以泥土充饥。这样的艰苦条件,让他身形消瘦、面无肉色,当地乡民竟常常将其视为流浪山野的落魄仆从。

即使这样,大师对前来求道问法的人仍细心教导,根据众人根性不同,或教天台,或授般舟,或传净土。为了广弘佛法,他将佛经章句刻写于民众聚集的地方,让大家有幸亲睹佛法。由于他的用心良苦,再加上修行净土之法的入门方便,当地民众开始乐于念诵佛号,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庄严念佛风气。

在这样的风气中,承远大师在当地信徒心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。信士们为了感念大师功德,有利于更多信徒更好地亲近净土妙义,决议建造一座寺院以方便弘法。在众人的同心协力、热情奉献之下,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终告功成。由于承远大师一心弘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,所以建成后的寺院,定名为“弥陀寺”,即现在的“祝圣寺”。

大师在弥陀寺中一如既往地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和刻苦的修习作风,于道场中用功办道,弘法利生。此后数十年如一日,他始终未改苦行僧之风范,乃至圆寂,不易修学净土之初心。

 

三、法嗣流远始法照

 

当承远大师在南岳殷勤弘法的时候,庐山有一位叫法照的出家人,不可思议地在一次禅定中见到了神情憔悴、面貌不堪的承远大师竟侍奉在阿弥陀佛身边。法照当下认为,此时的承远大师还没有往生西方,应该是他功德深厚,虽身在婆娑,却早已神住净土;在禅定中照见,可见与己有缘,这是佛祖法旨命自己前去跟随修行。

等到法照在南岳亲眼见到的时候,果然就是自己禅定中所见的佛祖侍者,他当即就拜在承远大师座下,专学念佛法门。

以承远大师那异乎常人的苦行与严谨的修持来看,慕名而来的信众当然是络绎不绝,但真正能跟随大师修学受教获得真传的肯定为数不多,要说像大师一般坚持不懈、勤学苦修者那更是寥寥可数了。在百余名受法弟子中,称得上“奥室之秀”的仅有惠诠、知明、道侦、超然等人,而庐山法照是其中最为杰出、最有成就的。

法照在唐代宗年间被封为国师,他感念师恩,常在代宗面前赞叹其师有至德。代宗被法照诚心所感,曾在京城之内,遥向南岳方向顶礼,以示虔诚敬重,又赐名大师常住道场为“般舟道场”。在以后的岁月中,法照也逐渐成长为一代宗师,被尊为净土宗四祖。

 

四、柳碑吕碑传功德

 

唐德宗贞元十八年(802)七月十九日,承远大师在弥陀寺内恬然面西坐化,世寿91岁,僧腊65年。唐代著名文学家、时任永州司马的柳宗元为承远大师撰写了《南岳弥陀大师碑》,稍后时任衡州刺史的吕温也撰写了《南岳弥陀寺承远大师碑》。这两篇文章以不同的笔法与文理,各自记述并赞颂了承远大师非凡的一生。

柳宗元在碑文中用“公之率众峻以容,公之立诚放其中”一语表达了他对承远大师高深德行的敬仰之情。而吕温则在碑文中以“不有舟梁,孰宏济度?匪因阶级,莫践堂涂,必在极力以持其善心,惠念以夺其浮想”,道明了承远大师一贯坚持真切的自我修行体验,又用“不以身率,谁为教先?谁能宏之?则南岳大师其人也”,点出了大师带领大家清修的良好垂范与赤诚之心。

承远大师一生中并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弘法行为,也没有给后学留下文采斐然、义理深奥的佛学著作,但他以自身为表率,作众生之模范,以净土祖师中特有的风范,树立了净土行者的光辉形象。

大师用毕生精力来苦修实证,这在净土宗历史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。大师临终往生时的遗言——“国土空旷,各宜勉力”,必将感召一代又一代的修持者去追随大师的足迹,为净土法门乃至整个佛教的弘扬而前赴后继、精进不已!

    本文网址:http://jiuxisi.com/show.asp?id=2461
    通知公告
         

    地址:中国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金井社区九溪古寺

    电话:0731—86200302

    传真:0731—86200302

    邮编:410000

    分享按钮